小寒| 御寒保暖,做好滋补养生,一年不受寒!

图片


- SLIGHT COLD -


小寒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,冬季的第5个节气,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。斗指癸;太阳黄经为285°;于每年公历1月5-7日交节。

图片

小寒时节,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,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,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,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。

冬至之后,冷空气频繁南下,气温持续降低,温度在一年的小寒、大寒之际降到最低。

民谚:“小寒时处二三九,天寒地冻冷到抖”,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。

图片


对小寒节气名字的由来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解释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则大矣。” 

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,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,它与大寒、小暑、大暑及处暑一样,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。

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,但是还没有冷到极致。冬至之后,冷空气频繁南下,气温持续降低,温度在一年的小寒、大寒之际降到最低。
图片
小寒三候

图片
图片

▲图源见水印

中国古代将“小寒”分为三候:“一候雁北乡,二候鹊始巢,三候雉始鸲” 。

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,此时阳气已动,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;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,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;“雉鸲”的“鸲”为鸣叫的意思,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。


饮食养生

中国医学认为,寒为冬季的主气,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。寒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,寒主收引凝滞。

所以,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,但基本的原则仍是《黄帝内经》中的那一句格言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

冬日万物敛藏,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,收藏阴精,使精气内聚,以润五脏。

冬季时节,肾的机能强健,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。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“养肾防寒”。

虽然此时节是“进补”的最佳时期,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,一定要有的放矢。按照传统中医理论,滋补分为四类,即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

进补之道

1)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

如动后冒虚汗、精神疲乏,妇人子宫脱垂等体,宜用红参、红枣、白术、北芪、淮山和五味子等。

2)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

如头昏眼花、心悸失眠、面色萎黄、嘴唇苍白、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,应用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阿胶和首乌等。

3)补阴针对阴虚体质

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、两颊潮红、手足心热、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,宜用冬虫夏草、白参、沙参、天冬、鳖甲、龟板、白木耳等。

4)补阳针对阳虚体质

如手足冰凉、怕冷、腰酸、性机能低下等体征,可选用鹿茸、杜仲、肉苁蓉、巴戟等。

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、石斛、沙参、玉竹、芡实之类,配伍肉禽煲、炖汤水进补。

民谚亦曰: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到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。”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。

图片


小寒节气要强身

WINTER


1、搓足心——暖脚补肾


搓足心,不但可以补肾安神,对预防失眠也有很好的作用。


2、搓腹部——保健脾胃


长期坚持搓腹部,可以调理脾胃、预防便秘

图片

3、搓腰部——补肾壮腰


搓腰部,能疏通带脉、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,对缓解腰部酸痛、预防腰肌劳损以及女性的痛经有很好的作用。


4、搓颈部——暖身驱寒


大椎穴位于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,在人体督脉线上,是阴阳经交会之处。若外出归来全身发冷,可是试试搓揉大椎穴暖身。

图片



小寒节气食谱

WINTER



图片


枣杞乳鸽汤

材料:

乳鸽2只、葱1段、大枣10颗、姜3片、枸杞20颗、盐1小勺、香油半小勺。


做法:

鸽子处理干净,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,烧开一壶水,将鸽子汆烫下并清洗,处理好的鸽子放进锅里,放入切好的葱段、姜片,加入大半锅水开火,红枣和枸杞事先用清水浸泡;等到锅里水烧开,用大勺将锅中的浮沫打出,放入大枣转最小火慢慢炖煮2小时;2小时后,鸽子基本炖好,将泡好的枸杞放入锅中,加入1小勺盐和几滴香油,接着炖煮15分钟,15分钟后,即可关火。


作用:中医认为鸽肉有补肝壮肾、益气补血、清热解毒、生津止渴等作用。



图片


山药羊肉汤

材料:

羊肉500克,山药50克,葱白30克,姜15克,胡椒粉6克,黄酒20克,精盐3克,味精适量。


做法:

将羊肉去筋膜,洗净,略划几刀,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。将葱、姜洗净,葱切成段,姜拍破。山药洗净,将羊肉、淮山放入砂锅内,加适量水,先用大火浇沸后,撇去浮沫,放入葱白、生姜、胡椒粉、黄酒,转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,捞出羊肉晾凉。将羊肉切成片,装入碗内,再将原汤除去葱、姜,加精盐、味精,搅匀,连山药一起放入羊肉碗内即成。


作用:补脾益肾,温中暖下。


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