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花开清明 | 春过半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清明,叁月节。按《国语》曰,时有八风,历独指清明风,为叁月节。此风属巽故也。万物齐乎巽,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
一候桐始华;二候田鼠化为鹌;三候虹始见。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,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,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,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。
清明节的由来
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,主要的纪念仪式就是扫墓。扫墓是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及践行孝道的具体表现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起初,“清明”本为节气名,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。《岁时百问》云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。
清明节气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每逢清明时节,气温升高,春意盎然,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勃,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了清明节,至此,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,也是传统节日。
清明节时间
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,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,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,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,5日居多。
清明节习俗
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久远。扫墓祭祖,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,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是礼敬祖先的一种文化传统。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,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惯,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,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风筝又称“纸鸢“”鸢儿”放风筝是清明人们所喜爱的活动,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清明节的食物
青团,又称清明饼、艾叶糍粑、艾板、暖菇包等等,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。青团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,再包上豆沙馅或者莲蓉馅,不甜不腻,带有淡淡的青草香气。
清明螺即田螺、螺蛳。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,此时螺肉肥美,有“清明螺,肥似鹅”和“清明螺,顶只鹅”的说法。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,下河塘摸盆螺蛳,用清水养两天,然后夹去尾端,放点葱姜辣椒煮熟,就是一盆好菜。
子推馍,又称老馍馍,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,重约250—500克。里面包鸡蛋或红枣,上面有顶子。顶子四周贴面花。面花是面塑的小馍,形状有燕、虫、蛇、兔或文房四宝。
清明·养生膳食
食材:猪骨、莲子、芡实、小米。
功效:降火祛湿,健脾养胃。
食材:枸杞叶、枸杞子、猪肝、生姜。
功效:补虚益精,养肝明目。
食材:桂花鱼、黄酒、红枣、黄糖、生姜。
功效:健脾暖胃,通经活络。
食材:黄花菜、排骨、红枣、枸杞子、生姜。
功效:平肝养血,清热利湿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